本期我來分享一本很值得推薦的好書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好多次,每次都會忍不住一次把他看完,因為這本書以作者多年任教於史丹佛大學創新課堂上的教學例子來說明,裡面有很多很有趣的想法與做法,而我也會在許多企業教授創意創新課程時運用,所以可以同時比較這些想法與做法在作者的教育界與我在的企業界運用時會有哪些不同。



我嘗試以企業界的角度來運用本書,所以如果你是主管,為了建立你的團隊與激發你的團隊創造力,以下是我認為很有幫助的四項練習與活動,可以在企業內實作,與各位分享:
(1) 如何鼓勵你的團隊發揮創業精神?
(2) 如何鼓勵你的團隊擁抱問題,打破框架?
(3) 如何鼓勵你的團隊產出新產品或是新流程的好點子?
(4) 如何建立團隊,讓團隊互相了解,產生互信的基礎?


(1) 如何鼓勵你的團隊發揮創業精神:
【作者在學校這樣做】如果你手上只有五美元的種子基金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如何賺到錢?作者在史丹佛大學上課時,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個作業,每一組發一個裝著五美元的「種子基金」信封。每組可以盡情的花時間作周詳的規劃,不過,一旦打開信封、拿出鈔票,就必須在兩小時內設法賺到錢,越多越好。完成作業時間只有四天,到了最後一天晚上每組必須寄一張投影片給老師,描述如何完成任務。隔日上課則有三分鐘時間像大家說明自己的做法。鼓勵他們充分發揮創業精神,挑戰假設,利用有限的資源以小搏大。

【主管在企業可以這樣做】在會議中將你的團隊分組或以個人為單位,請大家思考,「如果老闆給你十萬元基金去某個市場做開發,請問你要如何一個月內賺到錢?」周一早上出題,週四晚上每人必須寄一張投影片給你,描述如何達成任務。周五早上早會,每人則有三分鐘時間像大家說明自己的做法,鼓勵你的團隊充分發揮創業精神,挑戰假設,利用有限的資源以小搏大。

(2) 如何鼓勵你的團隊擁抱問題,打破框架:
【作者在學校這樣做】作者播放電影《馬戲團》的片段,請學生找出關於傳統馬戲團的種種假設:大帳篷、動物表演、便宜的票價、大聲叫賣、爆米花、火圈……等。接下來,作者要學生顛覆所有假設,想像完全相反的情況,學生可以選擇他們想保留的傳統,以及想改變的項目。結果就出現一種新型態的馬戲團:太陽馬戲團。

【主管在企業可以這樣做】請團隊到一線員工會經常接觸客戶的場合,如服務台、電話客服中心等等,觀察員工如何服務客戶,並盡可能將你看到的情況記錄下來或是錄影下來,尤其是記錄平常「視而不見」的事情,越多越好,回來與團隊共同分享,並請團隊共同重新思考,練習個人的觀察力,並拿掉習慣用的眼罩,顛覆所有假設,想像完全相反的情況,團隊可以選擇他們想保留的服務經驗,以及想改變的服務經驗。題目是:如何提供客戶一個更好更獨特的服務體驗?

(3) 如何鼓勵你的團隊產出新產品或是新流程的好點子:
【作者在學校這樣做】作者針對組員的背景特性,提出一個大家都很常見的問題,要求每一組都提出「最棒的構想」和「最爛的構想」,然後我把標示「最棒的構想」那張紙剪成碎片,把「最爛的構想」重新發下去。現在每一組手上都有一個別組覺得很爛的構想,他們必須設法把它改造成最棒的構想。

【主管在企業可以這樣做】請團隊針對下一代的新產品或是新流程改善,每個人都提出「最棒的構想」和「最爛的構想」,所謂最棒的構想,就是所有組員都認為這樣做能很漂亮地解決問題,最爛的構想則是沒有效、不賺錢或讓 問題更加惡化的構想。討論完畢後,每一組都把想法寫在兩張紙上,一張紙標示「最棒」,另一張紙標示「最爛」。收過來以後,將「最棒」的那張紙撕掉,然後將「最爛」構想的那張紙重新發給不同組,現在每一個人手上都有一個別人覺得「最爛」的構想,他們必須設法把它改造成「最棒」的構想。請他們設法把 這個「最爛」的構想改造成「最棒」的構想。而且還要求必須為這個構想設計一個「主題名稱」、「口號」 和「廣告」。

(4) 如何建立團隊,讓團隊互相了解,產生互信的基礎:
【作者在學校這樣做】作者學生寫一份失敗履歷表,裡面列出自己最重大的失敗經驗---無論是個人生活、學業上或職場上的失敗都好。 針對每一次失敗,學生必須描述他們從失敗中學到的教訓。

【主管在企業可以這樣做】請你在一項大專案結束後,或是在年終的時候,選一個早上的時間,請團隊每個人當場針對今年或是這個專案寫一份失敗履歷表,裡面列出自己在其中最重大的一至三個失敗經驗,針對這些失敗經驗,團隊必須描述他們從失敗中學到的教訓。
或是團隊剛成立或有新成員加入時,請團隊每個人當場寫一份失敗履歷表,裡面列出自己過去最重大的失敗經驗,無論是個人生活、學業上或職場上的失敗都好。 針對每一次失敗,團隊成員必須描述他們從失敗中學到的教訓。
這種開誠布公,了解團隊其他人平常看不見的一面是一種很好的團隊建立的方法,但是請主管切記,請不要批評或是責備,這樣會帶來反效果,最好主管也要寫,而且要要求自己比團隊成員寫得更多與分享更多,這樣團隊成員的向心力更強。

更多設計思考案例請到劉恭甫創新講師部落格